推动XX镇“多中心合一”,对于及时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妥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省委、市委、县委政法工作会议“推动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中心’一体化运行,整合基层化解矛盾纠纷资源,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快速解纷争’”的具体要求,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汉源、法治汉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二次、三次全会,县委十五届四次、五次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县委政法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XX镇“多中心合一”为社会治理中心,立足场地整合、人员整合、功能融合、数据聚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高效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助推我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任务,针对基层牌子多、力量散、机制不畅、能力不足、实战化水平不高等短板问题,按照“机构队伍整合、信息数据聚合、阵地功能集合、工作机制融合”的思路,采取“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平台统揽、一个场所服务、一套机制运行、一个目标推进”,在XX镇整合基层政法、社会治理等机构力量、资源,有序推动XX镇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多中心合一”,建立力量整合、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的社会治理中心,大力推进一体化运行、扁平化指挥、实战化应用,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协作顺畅、指挥高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二、组织领导
成立全县XX镇“多中心合一”建设社会治理中心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党委书记
副 组 长:XX XX派出所所长
XX党委副书记、镇长
XX 政法委员
XX 党委副书记
XX 党委副书记
成 员:XX派出所、XX镇司法所、XX镇安办工作人员。
办公室设在镇司法所,办公室主任由张琦同志担任,朱纪蒙同志为办公室工作人员(电话:XXXX-XXXXXXX,XXXXXXXXXXX),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三、阵地建设
进一步盘活利用“两项改革”闲置资产,利用现有办公场地,依托XX镇法务中心,按照节约集约、一室多用、共用共享的原则,尽可能将司法所、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禁毒办(反诈办)、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功能相近、职责交叉的场所、中心等整合打造社会治理中心,加挂“XX镇社会治理中心”牌子,按照“1+N”模式合理设置功能分区,打造一个一站式服务接待大厅或一站式服务窗口、群众诉求无差别受理端口,设置导引台、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诉讼服务、信访接待、综合服务等N个办公窗口或功能室。优化完善便民设施,社会治理中心配备休息座椅、饮水器具、卫生服务、防火防盗、安全逃生等设施,在醒目位置摆放政策法规宣传资料,设置意见(举报、投诉)箱和咨询电话、电脑、打印机、自助式便民服务等设备,便于群众自主查询信息、办理业务。
四、组织架构
(一)领导体系。在镇党委政度的领导下,由镇司法司法所抓具体落实,成立XX镇社会治理中心。XX镇社会治理中心主任由XX镇党委书记孙瑞泽兼任,专职副主任由XX镇政法委员张琦担任,辖区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负责同志、联系村领导、村党组织书记等任成员,最大限度统筹整合XX镇“两所一庭”、调解、信访以及各类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群防群治力量资源,把专业力量优势和群众自治优势结合起来,打破基层的条线“壁垒”,构建在党统一领导下的高效指挥运行体系。
(二)入驻方式。按照“常驻+轮驻+随驻”的模式,XX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格化服务管理、公共法律服务人员、信访工作人员在社会治理中心常驻;法院、检察院、公安采取线上法律咨询的轮驻方式;其他与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的县级部门(股室)人员采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等方式,根据指令随时入驻中心开展工作。XX镇根据本地实际需要,通过网格员轮岗、招募志愿者、招用事业编制人员,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聘用社会工作者、支持社会组织参与中心相关工作,进一步充实中心人员力量,保障中心规范有序运行。
五、功能设置(运行模式)
为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资源高效集约利用,XX镇社会治理中心应根据实际,科学合理设置综治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访接待、公共法律服务、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综合管理七大功能板块,推动服务供需精准匹配。
(一)综治服务管理功能。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组织协调辖区内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组织协调辖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协调、指导、推动辖区内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的整体研判、动态监测,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发展平安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禁毒社工、反诈工作者、群防群治队伍等社会力量,组织开展平安建设示范XX镇、平安村、平安家庭、平安单位等基层平安细胞创建工作;依托综治信息系统,运用“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千里眼”等视频监控资源,对辖区治安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研判。
(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功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力推进XX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做到矛盾纠纷排查录入、审核筛查、风险研判、分流交办、分类处置、反馈回访、跟踪问效全过程闭环流转,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部位,充分运用“诉非衔接、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访调对接、诉源治理”等方法手段,整合党政部门、网格、基层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的矛盾纠纷多元防范化解处置综合机制,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三)信访接待功能。对群众来访来电来信进行登记受理、分流交办、结果反馈;对当场能够处理的问题,直接答复或提出处理意见,责成XX镇属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对情况复杂的疑难信访案件,协调有关行业部门和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共同办理;负责督查督办信访案件办理情况,及时收集案件办理相关材料及存档工作;做好领导接访日相关工作安排,提前公示领导接访信息,采取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方式,及时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因地制宜建立专业信访调解、法律专家人才库,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法律明白人、社会工作者、平安志愿者等一批力量参与法律政策宣讲和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实现各类信访矛盾“一站式”调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法治需求。
(四)公共法律服务功能。接待群众法律咨询服务,针对群众诉讼请求,做好解释工作,引导群众到基层法庭或法院反映;引导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业务,负责法律援助申请初审;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告知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政策、救助帮教政策、救助帮扶途径等;协助提供监所过程视频探视服务;积极为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法律顾问咨询;具体负责指导、考核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工作和村法律顾问工作;完成交办的其他法律服务工作。
(五)指挥调度功能。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实战功能,突出工作实效,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遇有重大突发事件,相关领导迅速进驻中心指挥,调配辖区力量资源,依法妥善处置;加强对村(社区)综治中心的日常监督管理,对“雪亮工程”平台运行情况、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重点人员走访稳控情况等进行指挥调度,实现“点对面”“点对点”跨层级、跨部门的视频语音调度。
(六)分析研判功能。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事件信息报送清单,推动属相关部门及时报送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风险隐患及重大突发事件;畅通人民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健全“线上+线下”的社情民意收集反馈机制;精准掌握辖区内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众信访、矛盾纠纷等情况,完善联合会商研判制度,定期组织对当地治安形势、社会治理难点、安全稳定风险、矛盾纠纷隐患进行分析研判,并形成研判报告,为党委政府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七)综合管理功能。社会治理中心应促进本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协调一致,实现一体化动作,实体化运行,负责中心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入驻部门日常管理及统筹协调;负责与相关单位的公关联络、文电收发、文电处理和归档管理;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安排,做好各类会议、重要活动的组织筹备;负责各类突发事件、敏感事件和重大事件的信息收集、甄别、整理、报送等工作,及时向党委政府领导报告重要情况。
六、科技支撑
强化智慧指挥平台建设,加强信息采集、整合、反馈、运用和处置,全面整合各方信息资源,打造社会治理“最强大脑”。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网络基础设施,建立满足社会治理中心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信息网络用房和通信机房,推动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部门业务专网等网络接入,接入“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矛盾纠纷化解信息系统以及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配备专人进行管理维护,确保系统平台安全稳定运行。
(二)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根据业务工作需求,对涉及部门内部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编制本地数据目录清单,对系统能够实现对接的,可直接进行数据汇聚交互;对系统不能实现对接的,相关部门应定期向社会治理中心报送电子或纸质数据台账,推动数据资源整合汇聚、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发挥数据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支撑赋能作用。
(三)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应用。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积极推动系统平台应用,实现办理事项从受理登记、审核分流、处置反馈、跟踪督办、考核问效全过程网上闭环流转管理;立足现有系统平台,探索研发具有本地特色、个性化的系统软件和功能模块,推动实现基层治理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智能决策转变。
七、机制建设
聚焦XX镇社会治理中心常态长效运行,健全完善受理登记、审核分流、处置反馈、跟踪督办、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中心内部岗位责任管理,确保社会治理中心运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受理登记机制。社会治理中心采取“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流办理、结果及时反馈”的运行模式,由中心大厅统一受理群众服务接待工作,属各股室收集到的办理事项,对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在及时办理的同时向中心备案登记,对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应及时反馈中心进行分流交办。